因紐特人在零下50度的北極,全家睡在雪屋里,他們難道不怕冷嗎?

臣臣 2022/04/10 檢舉 我要評論

說起最能抵御寒冷的人,那就不得不提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因紐特人了。

在以前,因紐特人又被稱為「 愛斯基摩人」,意思是 「吃生肉的人」,雖帶有一定的歧視意味,不過人們還是可以接受這個名字,因為他們確實會吃生肉。

但是比起「愛斯基摩人」,他們更喜歡稱自己為 「因紐特人」,意思是 「真正的人」。因紐特人在北極定居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,他們是怎麼在環境嚴酷的北極生存下來的?

因紐特人的日常生活

北極圈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氣溫低,在7月份,平均溫度低于10℃;在冬天,平均氣溫是零下29℃-零下34℃; 最冷的2月份,最低氣溫可達零下53℃

常年在北極生活的因紐特人,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。人類生活離不開 「衣食住行」四個字,我們就從這些角度來了解因紐特人的生活。

穿衣方面,因紐特人必須保障防寒效果,因此他們穿的是 多層皮毛縫制而成的大衣,內層獸皮保暖,外層獸皮防風而不透水。

他們的鞋子是一種用 海豹皮縫制成的長靴,鞋底不能留下針眼,以免透水。他們的襪子是用北極兔的皮毛做成的,穿鞋的時候襪子底下還會墊干草保持干燥。

嚴寒環境難以發展農業,所以因紐特人主要通過 打漁、狩獵獲取食物,此外還會 采集野生草莓

北極地區的交通是很困難的,傳統的因紐特人,在冬天主要使用 雪橇出行;夏天則主要靠 步行,在海上或河流湖泊,就使用 皮艇

因紐特人的住房也是大有學問,很多朋友在查看因紐特人的影像資料時,都能看到半球形的雪屋,這便是他們在寒冷時候的住房了。

雪屋是如何建造的?

雪屋,顧名思義就是冰雪做成的房屋,它們看起來像一口倒扣的大鍋,亦或是蒙古包。當然,它的外形很容易讓人發出質疑。

雪屋是由冰雪為材料做成的, 人類睡在里面真的不會凍傷嗎?在氣溫寒冷的時候,因紐特人都會搭建屬于自家的雪屋,人口數量不同,大小也不同。

大的雪屋直徑可達七八米,小的雪屋只有兩三米,原料是雪塊,是真正的「純天然無污染」。當然,雪塊也不是隨便找的,想要建造出好的雪屋,一定要找到最佳材料。

最佳的材料是 被風吹打、變得密實的雪塊,質地均勻,能夠緊密地堆積起來,冰晶能夠互相粘結。

選定雪塊之后,因紐特人會用 骨制的刀,將其切成有一定弧度的 雪磚,大小根據屋子大小而定,一般 長1米、寬0.5米、厚0.2米

接著,在挖雪磚留下的雪坑周圍壘砌一圈作為地基,之后,一圈一圈往上壘砌、收攏。砌到一定高度時,要在一側墻上 留個暫時的出入口,方便搬運雪磚,等雪屋搭好再封上。

雪屋封頂很關鍵,切出的雪磚要剛好比頂孔大一點點,然后從里面托住,再根據孔的形狀修理,完美封住屋頂。

考慮到透氣的問題,圓屋頂下方要留出 一個小洞。雪屋的門不會開得太大,有的甚至不修整門口,而是在入口處挖一條幾米長的通道,這樣會更保暖。

睡在雪屋里,真的不會冷嗎?

因紐特人制作雪屋的速度很快,一個成年的因紐特人,搭建一個大雪屋,從取材到入住只需要大約 3個小時

雪屋的壽命,也不像我們用鋼筋水泥搭起來的屋子那麼長, 一個雪屋平均壽命約為50天,所以他們經常要搭建新房子。不過,比起壽命,大家更在意的是它是否結實和保暖。

雖然難以置信,但事實就是: 雪屋非常穩定,并且能達到防寒保暖的效果。雪屋是球狀結構,弧度是拱形,牢固程度和穩定性非常強,可以抵御強烈的暴風雪吹襲。

從這個角度來說,雪屋起到了很好的防風效果。此外,冰雪 導熱性差,屋內的熱量不會傳遞到屋外;出入的 通道有獸皮遮擋,且比屋子低。可以擋住寒風。

通道口小,又在雪下,所以冷空氣難以進入屋內;屋內的暖空氣則向上聚集,不容易喪失,而且冷暖空氣對流還會讓室內溫暖起來。

此外,雪屋內壁重新結冰后,形成了光滑的冰殼,這是一種 光滑的反射面,有助于保存輻射熱量。

在屋子里生火,雪屋會化嗎?

雪屋穩定、結實,有良好的防風保暖效果,因此因紐特人全家睡在里面,也不用擔心會挨冷受凍。

待在雪屋的時候,他們還會點燃 海豹油燈,以供照明和取暖,有時還會在盆狀巖石中燃起 海豹油篝火

雖然他們在雪屋內生火,但 雪屋不會因此融化。最初,雪屋的表層可能會融化一點,但只是薄薄的一層,很快它就會凍結成光滑的冰殼。

冰殼結成之后,油燈、篝火產生的熱量,就融化不了它了,也融化不了它背后的雪磚。有的北極探險家表示, 哪怕溫度低到零下50℃,雪屋里的人照樣可以不穿毛衣。

冰雪本身是寒冷的,與溫暖完全相悖,但是由雪磚搭建的雪屋,居然可以達到良好的防風保暖效果,甚至連生火都不怕,實在太神奇了。

因紐特人不僅睡在雪屋里,還用雪打造家具,床、桌子都是用冰雪堆砌的,然后鋪上海豹皮等獸皮。除了雪屋之外,因紐特人的生活還有許多很有意思的地方,讓人不得不感嘆他們的勇氣和智慧。

用戶評論